一对父子间的对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父亲问:儿子,你能推动那块大石头吗?
年幼的儿子回答说不能。
父亲说: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,你一定可以的。再试试吧!儿子使尽了全身的力量,石头一动也不动。他大哭起来,说父亲欺骗他。父亲说:儿子。爸爸就在你的身边,爸爸就是你的力量。这样强大的力量,你都不用,怎么算使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记得第一次读到这篇寓言时,为之深深打动。孩子的目标不过是推动石头,多简单明确。然而他下意识地设定了一个前提——从自己出发、从现在出发、从自己现在的力量出发。这种思维,老孙不知道如何命名,姑且称之为“正向思维”吧。在我们这个实用主义、现实主义的社会中,孩子的这一思维,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思维;一种颇得社会赞许的思维;也是一种思维习惯——人人可以不学自得的思维习惯。
在“改变自己,永远不晚”一文中,老孙提到了如下碑文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当我小的时候,我立志要改变这个世界;当我逐渐长大,我发现这个想法实在是遥不可及,所以我改变原有的志向,以改变我的国家为我的目标;然而等我长得更大时,我亦觉得这个志向实在太高远了,因此我重新确定我的目标为‘改变我的家乡’。
再当我无法实现时,我退而求其次,改变我的家庭。现在我已到日暮黄昏的年岁,我知道我应该从‘改变、调整自己’来下手。如果我先从‘自我’做起,或许我已成功地改变了我的家庭、我的家乡、我的国家、甚至是整个世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将这篇碑文理解为:我们不要多想什么“改变世界”的志向,而是脚踏实地,从当下的自己做起,专心致志于“改变自己”。等自己改变了,说不定世界就被我成功改变了。那么,你就是在“正向思维”——那个孩子般的思维在你身上做工。
这一思维习惯有什么问题吗?当然,因为它割裂了志向和改变自己之间的联系,至少让你和你的志向失去了紧密的联系。如果你没有志向、或者志向不明确、或者志向没有明确到能够影响你眼前的行为和决策,那么,你的“改变自己”又在向哪个方向改变呢?又在为什么而改变呢?又如何能和你的志向衔接上呢?人生是短暂的,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南辕北辙。
“正向思维”,可以这样认为,它的本质是让我们从“你所知道的当下的自己”出发,来决定自己的计划、未来、梦想。然而,人的潜力是无穷的,而人对自己的认识却是非常有限的。这样的计划、未来、梦想,现实固然现实,理性固然理性,却唤不醒沉睡中的自我,无法引燃内在的巨大潜力,让我们根本就使不出全部的力量。
事实上,人生真正需要的是“逆向思维”。